2012/2/8 19:08
講地方特色的美食,雖說魯菜也自成一派,濟南老字號的魯菜館的確不少,但那畢竟都是需要坐在像“聚豐德”這樣的大館子里慢慢品味的事兒。尋常老百姓,哪里經(jīng)得起如此消遣。探尋小吃,便是我等小老百姓熱衷之事了。偏巧濟南的傳統(tǒng)小吃少之又少,烤地瓜算一個,但如今的烤地瓜各處都有,至少山東各地都有,加之烤地瓜無甚難處,也就很難再講特色二字。據(jù)說‘清油盤絲餅’是失傳已久之物,如今已見不到它的蹤跡。保留至今卻又歷史悠久的濟南特色小吃,怕是只有‘油旋兒’夠格了。
油旋是一種餅。傳統(tǒng)的油旋兒和軟面,鋪章丘大蔥與豬油剁成的蔥油泥。烤好后,蔥香濃郁,外酥內(nèi)嫩,中間有凹,其里層層疊疊,片片成旋。
有傳說油旋兒源于江南。清康熙時浙江嘉興人顧仲著《養(yǎng)小錄》,其中有一則記“千層油旋烙餅”,文曰:白面一斤,白糖二兩(水化開),入香油四兩,和面作劑,搟開。再入油成劑,再搟,如此七次,火上烙之。
但濟南油旋兒是咸味,“南甜北咸”無足見怪,做法也有變化。何時傳入濟南,沒有具體資料可考究,但被發(fā)揚且流傳至今,大概只有濟南可以找得到了。傳說毛爺爺也是非常喜歡油旋兒,近到季羨林大師與‘油旋張’的至深淵源,更是可見報端。
找到大觀園的‘油旋張’并沒有費什么力氣。因為聽說這店火到任何時間去都要排隊,所以選了早飯與午飯之間的點,到時大約十點,店家忙過了早飯,午飯正要開始動工。店面不大,可以說沒什么店面,但據(jù)熱情的老板講,還有一家總店在隔街,那里要大些。我為油旋兒而來,所以也并不在意店的大小。店內(nèi)兩個小姑娘做油旋兒,老板則在烤爐旁操作,動作嫻熟。只攀談著一會的功夫,幾個烤好的油旋兒出爐,客人也開始多了起來。老板熱情的讓我趕緊吃剛出爐的油旋兒,說這個時候是最好吃的。我嘗過,果真也如傳說中的一樣,剛出爐的外酥里嫩,蔥油的熱香氣撲鼻。
(特制手提袋,Logo為國學(xué)大師季羨林老先生親自題詞。店主講,去年季老過世,他和夫人親自提著98個油旋兒去送別。只遺憾的講:季老再也吃不上我做的油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