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8 14:24
血蛤:殼呈扇形或三角形,左右兩殼形狀相同,或左殼稍大于右殼。長2.5~8厘米,寬2~6厘米。背面隆起,有數(shù)十條直楞如瓦壟狀,由頂端向周圍放射,楞紋明顯,由灰褐色和白色相間而成。殼內(nèi)面乳白色,光滑,上端邊緣有與肋紋相應的凹陷,而形成突出的鋸齒。質(zhì)堅硬,能砸碎,斷面白色。氣無,味淡。以整齊,潔凈、無殘肉、無沙土者為佳。
小毛蛤的外表和血蛤真的很相像,不認識的人很容易把二者混淆。毛蛤外殼上的條紋很淺,且邊緣處有茸毛,這是區(qū)分毛蛤和血蛤最明顯的外部特征。
毛蛤也很美味,但較之血蛤,口感和味道還是相差甚遠。這種小個頭的毛蛤在我們這邊五六元每斤,而血蛤的價格則是它的三至四倍。
血蛤,我們也叫瓦壟子蛤或布蛤。大概是因為我們這里血蛤產(chǎn)量少,所以才賣得貴吧。像我片里拍的這么大的血蛤現(xiàn)在市場價格是每斤18元左右,前兩年最貴的時候曾經(jīng)高達四十多塊錢一斤?,F(xiàn)在沿海貝類的養(yǎng)殖很普及,我不知道我們這里血蛤為什么這么少,是只適合野生還是溫度環(huán)境不適宜?我記得小時候這種血蛤很多??促Y料上說溫州一帶血蛤比較多,且價格便宜,每斤7元左右。我們這里的新鮮貝類市場價格是花蛤3—5元,文蛤5—7元,牡蠣2元,扇貝4元,香螺14元左右,血蛤算是價格較貴的蛤蜊品種了。
所以飯店里別的貝類可以一上一大盤甚至是用盆來盛裝,可這血蛤端上來,通常都是大盤中央薄薄散落那么一層,旁邊外帶個碗汁盤踞一大片地方。呵呵,算是美味不可多得吧。血蛤肉嫩潤滑,鮮美異常,入饌味佳,令人垂涎。血蛤不宜多煮,宜快速烹制,否則易老澀難嚼,寡淡少味。
燒一鍋開水,將血蛤用絲網(wǎng)或笊籬網(wǎng)住,放到開水里8-10秒就可以了。要是把血蛤整個散投進水里再一下一下地撈出,由于分解動作的延誤,血蛤很可能在水里就張口了。血蛤只要能剝開就可以,千萬不要等到它都張開口了。血蛤在水里張口的話,里面的血(汁液)就都流光了,一是營養(yǎng)流失,二是口味寡淡,而且口感差。血蛤剝開殼后,連肉帶血(汁液)直接吃味道最佳。有些人怕生吃不好,喜歡浸一點姜醋汁,或者辣醬。我覺著清口吃最美,這樣才能盡顯血蛤汁鮮肉嫩的本色。
還有一點啊,血蛤自己動手剝殼自己吃才夠爽,因為血蛤最鮮美的其實就是那血汁,別人剝好殼的再送給你,汁液定會流失大半,滋味定是大打折扣,也實在是可惜。
現(xiàn)在的海水污染比較嚴重,感覺血蛤不入沸水中焯燙吃起來不放心。我記得小時候,吃這個血蛤,只要洗干凈后放大盆里,澆上一壺開水,然后燜一小會兒,倒掉熱水即可。
那時候有些沒成家的單身漢住在集體宿舍里,即使沒有灶具,只要有熱水,就可以享受到營養(yǎng)美味的血蛤。只不過那時候的血蛤,價格也很便宜。
我這次做的血蛤燙得有點過,是因為蛤蜊下水后,我端起相機,咔嚓完,再放下相機,再去鍋里撈絲網(wǎng),早已經(jīng)超過了10秒。您要是介意蛤蜊沒煮熟,吃著不放心,那您就別吃這血蛤了。煮開的就稱不上正宗的血蛤了。另外提醒大家,清洗血蛤的時候,最好逐個用牙刷刷干凈瓦壟之間的泥沙。徹底清洗干凈之后,再入開水。走過路過,美味千萬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