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8 18:30
小吃是中國飲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成為中國飲食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小吃的由來,源遠流長。早在南北朝的梁朝,即在1500年前,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中已存在常饌和小食之分了。清人袁枚在《隨園食單》的“點心單”一項中說:“梁昭明太子以點心為小食,(唐)鄭嫂勸叔且點心,由來舊矣。作點心單?!彼稳藚窃摹赌芨凝S漫錄》一書的“點心”項中亦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睆纳峡梢姽糯狞c心和小食的同義詞。即便在今天,一般人也認為點心即是小吃,僅管點心和小吃還有細微的差別。小吃有其自身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到了唐代特別是唐的后期,粉食已十分普及,點心也流行起來。長安城中經(jīng)營餅的店鋪鱗次櫛比,店中出售炸面圈一樣的油炸環(huán)餅和油餅,生意極為興隆。
到了宋代,在吳氏的《中饋錄》中出現(xiàn)了“甜食”一詞,指甜點心。元代在無名氏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出現(xiàn)“從食”一詞,指餅類小食。同時該書卷十二庚的“飲食類”中詳細記述了濕面食品14種、干面食品12種、從食品12種、煎酥乳酪品5種、造諸粉品(粉制食品)3種。由此可見,吃點心的習(xí)慣在當(dāng)時已十分普及。到了明清兩代,烹飪技術(shù)有了很大發(fā)展,這時的點心制作已更加完善。在清人顧仲的《養(yǎng)小錄》中記載:“餌之屬”(粉食類)16種,“果之屬”(果實類)24種,粥之屬(粥類)24 種,“粉之屬”(用粉加工的食品)2種。李石亭的《醒園錄》中記述了清代特有的點心。其中的“蒸西洋糕法”和“蒸雞蛋糕法”,是采用西方的蛋糕制作技術(shù)。該書中的用“滿洲餑餑法”制作的點心,也代表了清代特有的點心。在汪日楨的《湖雅》中列舉了約20種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