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8 18:03
貝果最大的特色就是在烘烤之前先用沸水將成形的面團略煮過。經(jīng)過這道步驟之后貝果就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韌性和風味。剛出爐的貝果非常好吃,外皮脆脆的內(nèi)里又很有嚼勁,一口氣我就吃了兩個貝果。
原料:
高筋面粉250克、酵母3/4小勺、糖8克、鹽1小勺、水140克、黃油5克(此分量可做5個貝果)。
糖水:
清水1000克、白砂糖50克、小蘇打少許。
做法:
1、把面粉和酵母、糖、鹽、水混合,將面團揉至擴展階段;
2、此時加入黃油,將面團連揉帶摔至面團表面光滑且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3、將面團分割成80克/個,松弛2分鐘;
4、將分割好的面團搟成橢圓形;
5、將橢圓形面餅橫放,三折(如圖4),每一折都用手掌壓出面皮縫隙的空氣;
6、將邊緣處捏緊,用手掌心均勻的搓成25公分左右長的細面棍兒;
7、用搟面杖把面棍兒的一段壓平,涂上一些清水利于后期粘合;
8、把面棍兒的另一端平放在涂有清水的一端,用手將連接處捏緊;
9、把做好的貝果放在油布上蓋籠布發(fā)酵20分鐘;
10、趁貝果最后發(fā)酵的時候,把白砂糖和小蘇打放入清水中煮開;
11、把發(fā)酵好的貝果表面朝下放入煮開的糖水中,一面煮制20秒后翻面接著煮制20秒;
12、把煮制好的貝果用濾網(wǎng)撈出稍稍控干,放入預熱200度的烤箱中層烤制25分鐘。
沒做貝果之前單是看外表,一直以為貝果和甜甜圈不是親兄妹最起碼也得是堂兄妹的近親關系,哪成想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素不相識,看來以后看問題要學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不能被表相所迷惑O(∩_∩)O~,想到這兒我本著追本溯源的精神立馬去調(diào)查了一下它滴來歷,原來貝果是一種很古老且大有來頭的一款面包呢,今天特意貼出來讓曾經(jīng)和我一樣“迷惘”的同學們一起了解一下貝果公元1683年,一位奧地利維也納的烘焙師為了表達對波蘭皇從土耳其的入侵中解救奧地利的敬意,特別用酵母發(fā)酵的面團做成了最早的貝果圓圈餅。之所以做成這種形狀是因為波蘭皇的騎術非常好,所以奧地利的烘焙師就把貝果做成像馬蹬的外形,而奧地利文的馬蹬就是Beugel,意為圓滿之意。之后貝果就在東歐廣受歡迎,東歐的猶太人稱為 Buger,在后來的三世紀里,雖然貝果在各地的名稱不同,但原料和做法都保留傳統(tǒng)沒有改變。
到了公元1880年,許多東歐的猶太人為了逃避納粹的屠殺來到美國,也把他們喜愛的貝果帶來。猶太人的保守一向是世界聞名,他們?yōu)榱四鼙3重惞膫鹘y(tǒng)與配方,于是以紐約為根據(jù)地成立一個貝果的師傅公會,并嚴格管制制作與販賣,類似現(xiàn)在的專賣制度。只有公會師傅才能制作販賣,而且此權力采世襲制只許傳授給兒子。這也使貝果面包蒙上神秘的色彩!公元1960年初烘焙工業(yè)逐漸成熟,機器可取代大量人工,公會壟斷也被打破,于是這個發(fā)跡于紐約的猶太圈餅開始傳遍全美各地。之后,80年代由于健康飲食的觀念已成未來主流,于是貝果的低脂、低膽固醇、低發(fā)酵受到營養(yǎng)學家的青睞,在紐約的街頭更是處處可見,風行至極,也成為全美各地許多人最喜愛的面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