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8 11:16
導語:妊娠中及產后本應是其樂融融的時刻,但是近日門診中遇到的孕產婦面癱患者悄然增多。這固然是由于孕產婦本身氣血精氣不足,易感外邪,但不良生活習慣也能導致面癱的多發(fā)。
這種疾病不僅會給患者造成身體痛苦,還會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很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急于求成,效果稍不理想便放棄治療,其實面癱疾病急性期病情有進展趨勢,患者應平和心態(tài),堅持繼續(xù)治療,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注意前驅癥狀:耳后疼痛、面部不適等
這里所說的面癱就是通俗所稱的“掉線風”,是以口眼歪斜為主要特點,患者常常在睡覺醒來時發(fā)覺一側面部肌肉僵硬板滯,眼裂閉合不全而出現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漱口漏水、吃飯頰齦間存食,不能皺眉、鼓腮、吹哨。
常有人問我,我啥感覺沒有,咋就面癱了呢?其實這種疾病通常會有前驅癥狀出現,有的患者會先出現耳后疼痛,還可出現吃飯乏味、一點兒聲響就覺得吵鬧刺耳等。如果發(fā)現相關癥狀,患者要及時去醫(yī)院檢查,以免病情加重。
不良生活習慣:過于保暖,飲食“肥甘厚味”
孕產婦之所以好發(fā)面癱,一方面是由于其本身獨特的生理特點,經氣不足,易感外邪。另一方面是由于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常言道“產前多熱、產后多寒”,孕婦體溫本身就高于正常人,再加上家中溫度較高,孕婦難免會感覺燥熱,衣物穿得過少,或者外出時,未注意室內外溫差,受涼而發(fā)病。臨床上也可以見到有的產婦并沒有明顯感受風寒史,但追問病史時,常有長期固定姿勢的哺乳史。加之家人擔心孕產婦營養(yǎng)缺乏,飲食中多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即中醫(yī)上所稱的“肥甘厚味”,亦可引邪致病。此外,有研究表明,情緒抑郁或者煩躁易怒,也可增加面癱的發(fā)生幾率。
當然,準媽媽和新媽媽們不要過于焦慮,面癱像感冒一樣,是有一定自愈傾向的。注意做好保暖的同時莫忘適度通風,保持良好心態(tài),合理膳食,一旦出現面部不適或耳后疼痛等前驅癥狀馬上到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就能取得良好的預防效果。
治療方法選擇:孕婦針灸自有特色
在治療方面,筆者認為針灸可謂是治療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選方法。不過孕產婦因為其生理的特殊性,治療中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一般人治療原則以祛風通絡,疏調經筋為主,孕產婦治療應以補益氣血為主,兼顧祛風通絡緩急。發(fā)病第一周,即急性期,面部穴位以淺刺為主,遠端腧穴可適當以瀉法重刺激。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遠端配穴多根據“面口合谷收”而選用合谷穴,但此穴有活血通絡作用,故孕婦還是避免遠端取穴,獨取頭面,不擾任督,始為萬全。另外可配合在翳風穴(在耳垂后,當乳突與下頜骨之間凹陷)處施灸法,以局部溫熱略有紅暈為度,這和西醫(yī)的理療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還可在足三里穴(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一橫指)處施灸以鼓舞氣血,助正驅邪。
觀念調整保治療:“越治越重”是誤解
臨床上,常常遇到患者抱怨針灸治療不僅沒有效果,還“越針越嚴重”,并因此放棄治療。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面癱急性期時,病情有進展的趨勢,無論哪種治療方法都不能立即抑制病情的進展。針灸的作用并非逆轉病情發(fā)展,而是可以有效縮短病程,減少后遺癥?;颊邞胶托膽B(tài),堅持治療。此外,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外出時注意戴口罩、圍巾,避免再受風寒。眼瞼閉合不全者,因不能瞬目閉眼使角膜暴露,易致感染,這種患者要注意外出時佩戴墨鏡或眼罩,或用眼藥水以預防感染,保護角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