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7 14:12
導致“亞健康狀態(tài)”的原因,是現(xiàn)代生活中的環(huán)境污染、飲食結構不合理、嗜煙酗酒以及來自社會競爭的各方面壓力等原因,其中飲食不合理是最常見的原因。如有些人仍以傳統(tǒng)飲食習慣為主,即機體攝入低蛋白、高熱量食物,許多人不重視早餐,甚至不吃早餐,機體經常處于饑餓狀態(tài),致使大腦供氧不足,影響腎上腺素、生長激素、甲狀腺素等內分泌激素的正常分泌,嚴重者可產生情緒抑郁、心慌乏力、視物模糊、低血糖、昏厥等癥狀。
還有一些人由于長期的偏食嗜好,而導致“亞健康狀態(tài)”。
因為人體在正常狀態(tài)下,血液為弱堿性,但是,血液中不論酸性過多還是堿性過多,都會引起身體不適,主食的面米及副食中的肉、蛋類、白糖等食物,食入過多都會導致酸性體質,誘發(fā)“亞健康狀態(tài)”。
中醫(yī)學認為,人體的陰陽平衡才是健康的標志,然而這種平衡是動態(tài)的平衡,且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顯然要使之達到絕對的平衡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 亞健康狀態(tài)”是客觀存在的,于是,祖國醫(yī)學有了調和陰陽、補偏救弊、促進陰陽平衡的治療原則。在治療手段上則提出“藥以祛之,食以隨之”的方法,以食物扶助正氣,并確立了“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育為益,五菜為充”的配膳原則,還提出應做到酸、苦、甘、辛、咸的“五味調和”,不能偏食偏嗜,這種使人體趨于健康的飲食結構具有科學性,也是人們常說的“藥補不如食補”的道理所在。選用食療是調整“亞健康狀態(tài)”的最佳方法。因為許多天然食物營養(yǎng)全面、無毒副作用,長期服食,可達益氣、養(yǎng)血、扶正、健腦、強身、抗衰老的目的,特別是對中醫(yī)認為的各種虛損癥的調養(yǎng)更具有實用價值。
為此,特向讀者介紹幾種有關“亞健康狀態(tài)”的飲食調理方法:
1、肺氣虛狀態(tài)有氣短、多汗、易感冒等表現(xiàn),此癥者,可長期食用百合、蜂蜜、白木耳、紅棗、桔、杏仁等食物。
2、脾陽虛狀態(tài)有便秘、腹脹、腸鳴、噯氣等表現(xiàn),此癥者長期食用山藥、蓮子、百合、山楂、苡仁米、飴糖。
3、腎陽虛狀態(tài)有腰疼膝軟、畏寒肢冷、頭暈耳鳴、發(fā)須早白、性衰退等表現(xiàn),此癥者長期食用羊肉、芝麻、胡桃、豆類及豆制品、堅果類食物。
4、肥胖疲勞狀態(tài)有許多身體過于肥胖者,因體重過重不僅會使身體疲勞,而且會造成心理疲勞。此時應少吃淀粉類和糖類的食物,宜長期食用蘿卜、卷心菜、白菜、青椒、西紅柿、香菇等蔬菜和水果。
5、心煩意亂狀態(tài)有失眠、頭暈、心煩表現(xiàn),此癥者宜長期食用養(yǎng)心安神的食品,如煎服龍眼肉、酸棗仁、柏子仁等。
6、神經衰弱狀態(tài)有視力下降、記憶力減退、行動笨拙等表現(xiàn),此癥者宜長期食用蓮子、龍眼肉、百合、大棗、糯米等煮粥食。若是血虛及緊張引起的神經衰弱,可吃桑葚,也可配合熟地、白芍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