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6:02
“問題饅頭”的制作過程令人觸目驚心,然而,不能就此將所有視線轉移到生產廠家這一邊。這里有三點質疑:一是每天三萬“問題饅頭”進超市,其中有一部分是過了保質期回收后重新和面加工成的新饅頭,對此華聯(lián)超市是否一點不知情?二是對于食品標簽與實際添加物嚴重不符,商家是否應盡到檢測之責?三是“問題饅頭”銷售不成問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其中是否潛藏合伙欺詐消費者的利益鏈條?固然,對“問題饅頭”要追溯源頭廠家,使無良生產企業(yè)付出代價,但借用姚明的一句廣告詞:“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為了不再重復“饅頭的故事”,監(jiān)管部門千萬別放過銷售假冒偽劣食品的商家。
染色饅頭不可怕,監(jiān)管被染色最可怕
我們只要回顧央視的報道,就會對本應敬畏的抽查感到可笑和可嘆。
知道相關部門明文規(guī)定禁止在制作玉米饅頭的過程中添加色素,上海盛祿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為了逃避檢查,還專門想出了一套對策。記者暗訪時,辦公室人員稱,一般來說饅頭一個月抽查一次,他們來檢查,我們就把東西拿到辦公室給他們檢查,不讓他們去車間,他們一來我們就把車間的門關上,不讓他們進去。
本來一個月抽查一次就少之又少,可偏偏還被生產企業(yè)“強按”在辦公室里檢查;本來抽查的地點完全應該是生產現(xiàn)場,可偏偏還被生產企業(yè)“關在”車間之外……我們不得不為檢查人員被生產企業(yè)的“打壓”感到窩火和憋屈,可稍加思考便很快明白———監(jiān)管者之所以這么受得生產企業(yè)的“挑戰(zhàn)”,那是因為他們恐怕早已被對方染色了、招安了,否則,執(zhí)法檢查何以變成了“辦公室檢查”?
辦公室里抽查饅頭,應該是給了我們一個答案:要得食品安全,“九龍治水”不可靠,只要“一龍”或者“一龍”中的部分執(zhí)法者能夠真正履行職責,徹底拒絕企業(yè)的染色進攻,也許更多的食品安全事件就不會總是先曝光后查出了,至少相當一部分會做到早發(fā)現(xiàn)、少侵害了……希望不要只對問題企業(yè)“開炮”,也該讓監(jiān)管的“染色體”露出真實面目,并得到應有的嚴處。否則,出一件問題食品倒一家企業(yè),但監(jiān)管的問題卻被擱置不管,食品安全何以讓廣大消費者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