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8 18:25
15、蔥椒:蔥椒是將花椒用紹酒、鹽水泡軟后,和蔥、姜一起剁碎再砸成泥,即為蔥椒,放小壇內(nèi)備用。
16、道士帽:又叫“跟頭蒜苗”。將蒜苗裁去蒜葉部分,先用立刀解入蒜苗1/2處,再用平刀向前伸進7毫米長處,用立刀切斷。用同樣的辦法,兩次套切成兩頭尖、中間連,像兩個道士帽對著一樣,故稱“道士帽蒜苗”。因站立不住,老打跟頭,也有稱“跟頭蒜苗”的。
17、水粉芡:也叫濕板芡,用作疊菜用,一部分放在水芡缽里,放少量水。
18、頭湯:也叫原汁湯。將骨頭、雞子、鴨子、豬肉等,放入清水鍋里煮,待肉煮八九成熟,拆骨肉能剔掉時,把油撇出,盛出晾涼,即為頭湯。
19、白湯:也叫奶湯等。豬骨頭和雞、肘子一起放在清水鍋里,蓋上蓋,用武火煮制,至湯汁乳白色即成。
20、毛湯:拆過肉的豬骨,再放入水鍋內(nèi)煮制。此湯可邊煮邊用,邊用邊添清水和雞骨、碎料等。
21、清湯:頭湯用雞帚(雞脯肉剁成泥)清一下,增加鮮味去掉雜質(zhì),可清澈見底。
22、套湯:清好的湯臨時加厚,用雞帚再套清一下。
23、追湯:將清湯再加入雞、鴨用小微火煮制,以追補其營養(yǎng)鮮味。
24、偷刀:是看不見、切不透。如“蜜炙方肋”,看表面是一大塊,實際里面用偷刀解成了小方塊。還有切成夾子形,稱為切一刀、偷一刀。
25、擴雞:為了便于受熱和美觀,把經(jīng)過初步加工的雞子,剁去雞嘴和爪子的1/3及膀尖。有的菜肴在擴時需要把眼刺破、頭破開、爪骨剔開、元骨砸斷。
26、擴魚:為了便于受熱和美觀,把經(jīng)過初步加工后的魚,剁去胸鰭、脊鰭的1/3,尾鰭的里邊修裁整齊。
27、馬牙段:把蔥從中間沖開,切2厘米長的段。
28、骰子?。撼仕姆叫危?厘米見方,也有1.5厘米見方的。
29、象眼塊:兩頭尖、中間寬,一般是4厘米長、中間寬1.5厘米、厚1.5厘米,斜度2.5厘米。其大小可根據(jù)主料、盛器的大小酌情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