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8 15:35
曾去一食品廠參觀方便面生產(chǎn)線,隔著光潔的玻璃窗,便可以看到面粉經(jīng)過道道機械工序的過程,迅速變成一塊塊方便面,也就不由得贊嘆起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衛(wèi)生、快捷來。與此同時,腦海中卻又不時閃過一段段中國古代米、面食品機械的史料,是頗有些感慨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面條的國家。漢、魏南北朝之時,湯餅、索餅、水引面、粲(米線)等相繼出現(xiàn)。日本、韓國學者均承認,“水引面”是最準確意義上的面條,世界面條的“根”在中國。其實,又豈面條的“根”在中國呢!據(jù)我個人的看法,面條、米線機械的“根”恐怕也在中國。謂予不信,請試看數(shù)例:
其一,牛角漏杓。是制米粉條或面條所用。其制法是:“割取牛角,似匙面大,鉆作六七小孔,僅容粗麻線。若作水引形者,更割牛角,開四五孔,僅容韭葉?!比缓螅∫粔K方綢子,中間剪一牛角片大小的洞,縫上鉆好孔的牛角片,做成綢袋。使用時,將調(diào)和均勻的米粉糊或面粉糊倒入綢袋,舉在開水鍋上,讓米粉糊或面粉糊通過牛角漏孔成細線瀉入沸水鍋中煮成。
其二,竹杓。用粗竹筒制成,容量一升,底部竹節(jié)上鉆有許多均勻分布的小孔,可以讓稀米粉糊漏過,入燒熱的油鍋中,經(jīng)過油炸,米糊線便定型成熟,稱為“粲”,又名“亂積”。實際上成了纏繞在一起的既亮粲粲而又紛亂的油炸米線。
其三,銅缽。是制作豚皮餅的工具:“湯溲粉,令如薄粥,大鐺中煮湯;以小杓子挹粉,箸銅缽內(nèi);頓缽箸沸湯中,以指急旋缽,令粉悉箸缽中四畔。餅既成,仍挹缽傾餅箸湯中,煮熟,令漉出。箸冰水中,酷似豚皮,臛澆麻酪,任意;滑而且美?!边@種利用銅缽制作餅的方法比較特殊,得先將粉漿調(diào)好,然后舀入放在沸水中燙極熱的銅缽內(nèi),用手指急撥銅缽,使其快速旋轉(zhuǎn),利用離心力,使面漿均勻分布在銅缽內(nèi)壁被燙成形,然后再煮,再過水,澆肉汁或芝麻醬作澆頭食用。
其四,河漏床,用以壓制“河漏”的工具,條凳狀,前部有支架,可以架在沸水鍋上;中前部開圓洞,裝有圓筒,筒底鑿有均勻的孔,可盛面團;河漏床面上安裝有壓杠,壓杠上裝有圓木塞(外徑略小于圓筒),可將圓筒中的面團壓成略粗的面條下沸水鍋煮熟。
其五,瓢兒漏。面食名,也可以稱之為面食工具名,用葫蘆瓢鉆眼作成的工具。清代李光庭《鄉(xiāng)言解頤》:“山右人將瓢底鉆一小孔,和麥、菽屑漏于釜湯中,謂之瓢兒漏。余謂湯中佐以瓢兒菜,翠葉銀條,可稱合美。
除以上五例外,著名的面饤機械還有一些,如山西制“蝌蚪子”的“木床鐵漏”,《紅樓夢》中提到的制“蓮葉羹”的銀模子等等,難以一一例舉。
談古代米、面機械的先進,并非為了讓人們沈醉于“古老的歌謠”之中,而實在是為了“知古鑒今”,在“推陳出新”方面能給今人以微小的啟示。至于牛角漏杓、銅缽、河漏床、瓢兒漏這些體現(xiàn)中國人民物質(zhì)文明演進進程的器械的光輝將是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