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8 14:32
今兒上了菜,這個雞瓜子一看便知是我改良的。不過該有的,甜醬還有醬瓜都有了,其他菜可以按自己喜歡的搭配。
我再再再啰嗦一句吧,野雞就是山雞,毛色非常漂亮的那個。一般城市買不到這樣的山貨野味的話,柴雞,散養(yǎng)雞,或是大市場里賣的土雞什么的也都可以拿來做。買一整雞回家,取凈肉吊湯的時候,胸肉切碎丁炒了下粥下飯,這絕對是件很靠譜的事兒。
原料:
雞胸肉2塊、黃瓜半根、醬瓜半根、蒜3瓣、紅黃彩椒各少許、甜面醬3湯匙、番茄醬2湯匙、香辣豆豉醬1湯匙、白糖1茶匙、料酒1湯匙、干淀粉少許、香油適量。
做法:
1、將甜面醬,番茄醬,豆豉醬,白糖和水,攪拌均勻備用;
2、蒜切蓉,雞胸肉切成比平時炒雞丁至少要小一半的丁,黃瓜,醬瓜,和紅黃彩椒也切成和雞丁大小相同的丁;
3、醬瓜丁先焯水去一去過重的咸味;
4、雞丁放入碗中,倒入料酒和干淀粉抓拌均勻;
5、鍋中倒入油,大火加熱至7成熱時,放入蒜片爆香;
6、倒入雞丁炒2分鐘,待雞丁變色后,倒入提前調好的醬料,與雞丁混合,使每一粒雞丁都被醬料均勻的包裹住;
7、然后倒入黃瓜丁,醬瓜丁紅黃彩椒丁,翻炒片刻,淋入香油即可關火。
提及《紅樓夢》中美食,大多數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些距離感。畢竟“鐘鼎之家”的招牌太晃眼了。在這之下的賈府日常,衣、食、住、行,無一不染著華貴與奢侈的色彩。
其實,單從“吃”上看,《紅樓夢》中貴族飲食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樣遙不可及。物質高度發(fā)達的今天,許多當年只有皇親國戚才能享受的美味,現在尋常百姓家也可以頻頻上桌。當然,曹公筆下勢必是要有一些考究大菜來撐場面的,以顯格調。然而即便是走馬觀花地將八十回讀一遍,遇到食物的名字略略在腦海里勾畫一下,便發(fā)現,十有八九不是那么難上手。前兩天寫了很常見的雞蛋羹,今天再說一道《紅樓夢》里的下飯菜。
野雞瓜齏,單看這個菜名估計很多人都有點懵。如果我告訴你,這實際上可謂是醬爆雞丁古代升級版,大家是不是有點頭緒了呢?
雞瓜,好理解,就是雞丁。后面這個“齏”,單字字面的意思是搗碎的姜,蒜兒末兒,往一點說可理解為小碎渣兒。放到“野雞瓜齏”這個詞組里呢,我的理解就是:小碎渣兒一樣的野雞肉丁。還有,拜早期不負責任的手抄流傳,以及現在一些不負責任的出版機構和媒體推廣,“野雞瓜齏”在很多地方被寫成“野雞瓜子”面向讀者。雖然是一字之差,詞組包含的意義層次卻高下立判。
在此不得不欣慰《紅樓》流傳至今,版本繁多,卻仍有如《脂批》這樣的版本存在并主持大局。我們也因此與幾百年前的美食離得不是那么遠了。
史料證明,這個野雞瓜齏從清朝起就已問世許久了。著名的食譜著作《調鼎集》里就錄入了“野雞瓜”的做法:“去皮骨切丁,配醬瓜,冬筍,瓜仁,生姜各丁,菜油,甜醬或加大椒炒”。這段話很通俗好懂,不用再過多解釋。想必各位看到“切丁”,“甜醬”這些字眼,也會立馬明白我所謂的醬爆雞丁升級版出自哪里了。
如果說《調鼎集》是部下到日常小菜上至滿漢全席全容納的集大成之作,清代官府菜代表隨園菜的藍本著作《隨園食單》也有野雞丁的身影。羽族單“野雞五法”里寫:“切片加作料炒,一法也。取胸肉做丁,一法也”。兩句話放到一起看,我們不難理解,炒雞片和炒雞丁的方法和用料其實差不多,區(qū)別只是野雞肉的形態(tài)。那么,一般炒雞片都放啥料呢?袁枚之前在家雞的“炒雞片”一節(jié)里已經說得很詳細了:“臨下鍋加醬瓜,姜,蔥花末。須用極旺之火炒”。由此可見,除了甜醬,《調鼎集》和《隨園食單》里記錄的野雞丁做法基本相同。先不管這兩部飲食巨著是誰抄誰,我們至少能得出結論的是,清代時炒雞丁的做法已經相當成熟。
足見這是多么富有魅力的一道菜。即使時光荏苒了多少個世紀,卻世世代代備受人們愛戴。
如此人氣菜肴現形于《紅樓夢》的章節(jié)是第四十九回。大雪初晴,眾人蘆雪庵鹿肉詩會之前,賈寶玉早點拿這個菜就飯果腹:“……寶玉卻等不得,只拿茶泡了一碗飯,就著野雞瓜齏忙忙的咽完了?!憋@然這個描寫很生活,侯門公子心里裝著事的時候,吃起飯來也是急急火火的。并且這個家常菜拉近了書里人物和我們的距離,一餐飯也是如此簡單平常,更見得作者細致。
好了,我終于寫完這篇言語碎碎的有關野雞丁的文了,大家感受如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