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1 17:15
“冬天進補,開春打虎”、“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自古以來,立冬后開始進補,是不少老百姓奉行的養(yǎng)生之道。在各種進補方式中,食療以其方便、安全,適合人群廣泛,而備受推崇。中醫(yī)也認為,冬季正值萬物收藏之季,人體消化功能增強,胃口大開,營養(yǎng)更易吸收,是一年中最理想的“健康投資期”。但面對各種膏粱厚味,老百姓可要小心,別走入進補誤區(qū)。
眾所周知,動物性食物是補品中的“良劑”,可以給我們提供豐富的蛋白質(zhì)和熱能。在我國南方,人們愛吃雞鴨魚,許多家庭會燉麻油雞來補充能量,迎接寒冬。在北方地區(qū),人們紛紛吃涮羊肉、牛肉、驢雜湯、羊雜湯等來進補,既美味又驅(qū)寒。
動物性食物雖好,但不易消化,吃多了,胃腸道不堪重負。其中,動物性食品還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即膽固醇含量相對高,尤其是動物的內(nèi)臟、腦、動物皮、蹄膀、蛋黃、蟹黃、蚌、牡蠣、肥肉等,每100克中的膽固醇含量基本都超過200毫克。一般認為,健康成人每天膽固醇的攝入量應(yīng)低于300mg,而伴有冠心病或其他動脈粥樣硬化病的高膽固醇血癥患者,每天膽固醇攝入量應(yīng)低于20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