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5:56
食用油價格“失控”:上漲源頭并不在國內
全方位調控物價之食用油
本輪食用油價格上漲源于國際大豆原料進入上升通道,在失去大豆定價權的前提下,中國很難在大宗商品炒家的圍堵下單獨調整價格。
上海浦東新區(qū)臺兒莊路一家聯(lián)華超市內一桶5升裝金龍魚調和油現(xiàn)在的標價是65.8元,一桶海獅大豆油標價為54.5元。而在三個月前,它們的價格只有56元和不超過50元。在大豆價格飆升之后,食用油也開始漲價了。
與其他農產品價格上漲不同的是,食用油漲價被視為是典型的“輸入型通脹”。
豆油價格沖破萬元大關
早在10月中旬,食用油調價消息已經在市場中傳開。
“國慶節(jié)前也在漲,但是節(jié)前漲價是很正常的,沒想到過完節(jié)后,價格還是一直在漲,而且每天都在變。”上海江楊農產品批發(fā)市場糧油部陳建說,10月14日,每箱(4桶×5升)海獅大豆油從164元漲至180元,金龍魚調和油則從每箱210元漲至225元。
零售市場價格上調隨之涌動,包括金龍魚、魯花、長壽花等食用油品牌先后傳出在著手調價計劃。
一周后,金龍魚品牌所屬的益海嘉里集團于10月21日就調價問題回復早報,表示將對旗下各品類小包裝油的價格上調,幅度在“4%~10%以上”。
雖然更多的食用油生產廠家選擇“只做不說”,但食用油漲價已經是業(yè)內的一致行為?!敖瘕堲~占國內小包裝食用油的份額接近五成,它的一舉一動對其他食用油品牌具有很強的示范效應。”一名油脂廠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國內食用油價格波動,引起政府的重視。10月20日,30萬噸臨儲食用油向市場投放,不過市場對于這一舉措的調控效果并不樂觀,“短期可能有效果,但是很難改變長期向上的趨勢。”中投顧問食品行業(yè)研究員周思然這樣點評。
中華油脂網的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11月5日國內豆油現(xiàn)貨市場價格在連續(xù)第四周上漲后突破萬元大關,并于11月10日達到最高峰,沿海油廠一級豆油當日最高報價達10600元/噸。自11月12日起,在國內宏觀調控等因素的刺激下,國內油脂期貨市場連續(xù)震蕩下行。11月17日,沿海一級豆油現(xiàn)貨報價已跌破萬元,每噸最低價為9600元。江楊農產品批發(fā)市場的食用油價格隨之下調,每箱較一周前減價5元左右。
“上漲源頭并不在國內”
周思然作出前述判斷的依據是,“食用油價格上漲源頭并不在國內”,在進口大豆價格仍然處于上漲通道中時,食用油價格要想通過國內調控降下來,很難。
上海糧油行業(yè)協(xié)會秘書長趙志偉也認為,除了受國內農產品上漲帶動、大豆收購價上調以及國內廠家為銷售旺季備貨的需求,以及價格更低棕櫚油隨著氣候轉冷無法再作大豆油的替代品等多種因素影響,此次的食用油價格上漲最主要的原因是進口成本上漲。
這一說法也得到油脂加工企業(yè)的印證。益海嘉里在解釋漲價原因時表示,由于原材料價格連續(xù)三個月快速上漲達27%,該集團自7月以來已經持續(xù)虧損,成本價格倒掛。國內某大型糧油生產企業(yè)的一名相關負責人表示,“食用油價格上漲和加工企業(yè)并沒有太大關系,加工廠人工和技術都沒有變化,漲價的源頭不在國內,進口大豆價格漲價,食用油也會跟著漲?!?/P>
據海關總署最新發(fā)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進口大豆的均價自今年7月以來已經連續(xù)上漲,今年10月中國進口大豆373萬噸,價值17.569億美元,進口均價為471美元/噸,比9月份的449.7美元/噸上漲4.7%,與7月份的422.4美元/噸相比上漲11.5%。
國內食用油價格之所以會與國際大豆市場產生如此強烈的聯(lián)動,與中國大豆消費主要依賴進口,話語權旁落有關。“中國是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和消費國,但是在國際市場上卻沒有發(fā)言權,因此國際市場大豆價格一旦波動,就會直接傳導到國內來,引發(fā)國內食用油價格波動。”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
據介紹,目前除黑龍江當?shù)氐挠椭庸S外,國內七成的油脂加工廠所用的原料大豆來自進口。而在20年前,中國還一度是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國。
“種一畝大豆最多賺200元”
“1987年,中國是世界上出口大豆最多的國家,但是到了2007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趙志偉介紹,中國在20年間由出口國轉變成進口國的原因,除了國外大豆采用集約化運作、種植成本比國內低外,還與國內耕地面積緊張、大豆產量多年徘徊不前有關。
“大規(guī)模的城鎮(zhèn)化建設,很多原來的耕地現(xiàn)在都建了房子?!痹诒WC主糧供應的大前提下,用于大豆種植的土地有限。再加上種植效益及國家補貼政策的差異,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放棄種植大豆。
“種一畝大豆,最多能賺200元,但是種一畝玉米,最起碼能賺上400元。”在占中國大豆產量近一半的黑龍江,該省雙山市寶清縣的種植戶闞延民說,由于他所在的農場規(guī)定作物輪換種植,今年他承包的300畝地都種了大豆,但收成并不好,按照現(xiàn)在1.82元/千克的收購價,每畝只能賺200元,比那些種玉米和水稻的農戶收益要差很多。闞延民說,現(xiàn)在土地成本、人工成本都在漲,在他所在的縣,很多農民更愿意種植玉米或水稻。
黑龍江省農委今年3月公布的一則農情調查顯示,2010年全省大豆種植面積預計下降到6500萬畝,減少560萬畝,跌幅逼近10%。
一方面是多年停滯不前的大豆產量,另一方面,食用油消費需求卻在急速提升。
“過去很多地區(qū)還食用棉籽油,現(xiàn)在也都改吃大豆油,此外中國人喜歡食用肉類,養(yǎng)殖生豬所需要的飼料對豆粕(大豆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種副產品)需求很大?!崩顕楸硎?,目前中國大豆產量在1500萬噸左右,但是大豆年需求量則超過5000萬噸。